伊园甸庥园2024直达入口_精品伊犁园区入口_永久已满18从此进在线观看

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1-02-19 09:05来源: 作者:张中星 点击:

奉领导之命,在全体教师会上谈谈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说起惭愧,作为教师,未能在历史专业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为评职称写过的不算),也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学成绩差强人意。在全体教师会上交流,岂不贻笑大方。可领导之命难为,权且拼凑一些应付。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一批具有独特教育风格的草根教师逐步变为名师。这些名师的专业成长经历基本为:多读书,善反思,常改进,成特色。这些名师的做法我们大多都能做到,叶澜教授的“坚持写三年反思就能成为名师”的名言更是让我们欣喜若狂,大家似乎找到了一条名师成长的快捷方式,于是乎我们蜂拥而上,读大师的名著,撰写自己的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成为一位名师。
一、认清自己,塑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只有看清自己,接纳自己,才能重塑自己,从而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井蛙归井》的故事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
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
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小康生活。
前些年一直是学习别人,从未想过自己的特点是什么,自己最擅长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长板为自己铺长路,弥补自己的短板拓宽自己的路。在专业阅读方面,我的阅读存在较大地盲目性,济源一中的王小林老师做得比较好,找个名家帮助自己梳理一下,看自己在哪方面知识欠缺,再去补会更好些,否则跟在别人后面阅读,犹如蜗牛爬坡,进步不大。优秀的教师(或名师)一定是有自己独特教育思想的人,他能在理论与实践中催生思想,用新的理念设计课堂;他能把握住教育的热点,不断地去反思和打磨,产生个人的教育智慧。这几年一直跟从别人学习,到如今犹邯郸学步;在这些年历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也产生过许多教育智慧的火花,可自己从未梳理过,让它们像火种一样聚集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个性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不错,我有自己的教育个性和创造性,崔红健、董涛、孔彬臣、李相宜等一批有个性的学生培养出来了,可杨楠被我赶走,孙彬彬和我争吵后失学等一批另类个性的学生却被我放弃了。同样是我的学生,我的教育放在尊重教育共性的基础上和学生个性之上吗?
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一个有学识、善于思考的、有经验的老师,他并不花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而是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精心钻研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思考中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让教学成为艺术”。名师终生秉持“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进乃见光明”的精神,深悟:“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的精义,坚守“我思故我在”的信仰。著名特级教师吴非《不跪着教书》就是其本人发出的一声呐喊,这是对不断思索的呐喊。可自己思考的深度何在?思考后改变的又有多少?整理自己的思想又有多少?自己有时还真不如那只井底之蛙。
二、明确自己,塑造幸福
今年春节网上比较火的帖子恐怕就属“春节同学会火爆 当年差生最成功”。 在杭州某银行工作的盛先生,参加了高中毕业20年同学会,很感慨:高中毕业20年了,用现今的职场成功人士的标准来比一比,混得最好的不是10多个当年上重点大学的优秀生,相反,一些当年落榜或读专科的同学,现今要么创业成功,资产千万,要么在单位混得风生水起,拿高管薪水。尤其让他惊奇的是有个女生当年成绩不佳,老是被班主任找家长告状,第一年高考自然落榜,复读一年后考上了西部一所大学的外语专业,随后就出国深造,边读书边做外贸,把家乡的土特产输送到国外,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在杭州买下多处豪宅,拿着移民身份定居在国内,时不时还要飞国外某顶尖大学读博士。盛先生说,20年前,大家习惯于以高考分数定英雄,谁会想到,优秀生连门都摸不到的国外顶尖大学,20年后会把博士头衔给了这女生。
盛先生感叹,很多“落榜”同学活得风生水起。相比之下,一些当年考上理工科重点大学的,大多毕业后捧上了一份设计院、研究所的安稳饭碗,年薪比上不多,比下有余,很多人20年单位都没换过,不是没想过换更好的,只是没勇气丢下到手的。
对于这则新闻,很多朋友笑话教师的短视。新安县的韩经权局长《幸福的教育》一文中写到:“幸福不是对外物的拥有,而是对事物的感觉和信念。教师的层次有三种:一是教会学生知识;二是教会学生方法;三是教会学生解读人生。”韩局长提到的前两种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若干年后会和盛先生一样有诸多感慨。
是呀,人生是一场不知终点在何处的马拉松长跑,靠的是综合素质培养出来的耐力,而不单单是分数,我们更应把这次长跑看作欣赏人生美丽的历程。由此,我想起了一位美国前总统的母亲对她两个儿子的评价。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杜鲁门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成才观”值得深思。如果说做总统是“人上人”,那么挖土豆自然就是“人中人”了。前者可以理解为出类拔萃之人,后者则为平淡普通之辈。两者虽然有才能与“档次”上的区别,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人生来是平等的,不管是“人上人”还是“人中人”,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上人”固然可敬,“人中人”也同样值得赞赏。一个人倘若不能成为“人上人”,也就大可不必为自己是“人中人”而自寻烦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是的,教育的本质是创造幸福,是创造社会的幸福,更是创造个人的幸福。
我认为:教师的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发现学生天赋的感觉,是教会学生过幸福生活的感觉;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学生成功的感觉,是学生家庭幸福的感觉……
那天,我在南街集贸市场买菜,碰见了在山区教学时03届学生崔红建和他的母亲。他母亲高兴的告诉我,“宏建已经专升本成功了,想告诉你,这几年却不知你调哪工作了?”看到他母亲那满是幸福的笑脸,我不由的想起了那几年:崔宏建自幼患脑瘫,在父母的尽心护理下能向其它孩子一样上学了。初中入班后我给他介绍海伦、张海迪、保尔等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并买来相关的书籍赠送给他,鼓励他向名人学习,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尽力帮助他。入校两个月后,有一天我发现他对同学们给他的帮助非常满意。我觉得得让他独立起来,我与其父母商量后,认为让他独立生活先从让他自己独立打饭开始,第一次他也很高兴,可当打完饭后一转身被别的同学撞了一下,由于身体的不灵活他整个人全部倒下,饭也全部撒了。他委屈地哭了,其它同学看见这样想马上跑过去帮他,我立马制止了所有想去帮他的同学,鼓励他站起来重新排队打饭。“老班真不是东西,崔红建那样了,还让人家自己打饭”几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我笑了笑,坚持让他独立打饭。三个月过去了,他能自己独立排队打饭、做自己能做的一些家务事和班级的简单值日了。
初一的春节在一次家访中,从其它同学那里了解到他想学骑自行车,在和他父母交流后决定满足他的要求,并由最富有爱心的李春保同学帮助他学骑自行车,当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满身伤痕,哭着让他停下来时,他说:“你们忘了张老师当时咋说的,你们不可能跟我一辈子,况且咱家就我一个孩子我还要为你们养老,我能独立是咱家一辈子的富。”去高中报到时就是和他父亲一起骑车去的。
如今看到他们母子俩脸上的幸福笑容,想起了当年骂我“法西斯”的那些学生,如今他们还会如何就宏建的事评价我呢?不管他人如何,我在享受着我当年教育成果的幸福
三、摆正自己、磨课提升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是啊,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反思可以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而磨课又是我们反思的源泉,在磨课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盲点,不断发现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发现学生的个性……。历史每课8遍的讲述,天天没有变化,上课会让人对教学产生一种厌倦。如果来磨一节课,感觉就不一样了。从形式上看每一次都是回到原点重新上这节课,其实每一次都是带着前一次的发现重新出发,每一次出发都是在不断地接近教学的真理。它让你的智慧和才华汇聚到这节课里,让你产生一种成就感、价值感。在去年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生探索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要求学生去进行交流、合作和研究,但是课堂只有40分钟,怎么办?如何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另外一个问题是当学生自主探索成果达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教师应怎么办?是匆忙讲给学生听,还是再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去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形成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验证?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少些盲目,多些自信;少些抄袭,多些原创;少些自我反思,多些高手指导………也许我们的路会更顺些。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 桐梓县| 栾川县| 石景山区| 修文县| 万州区| 盐津县| 渭南市| 长沙县| 平南县| 四子王旗|